紫砂壶的选择
我们在拥有自己的鉴赏标准的同时,也就获得了选择紫砂茶壶的自由,选用紫砂壶,参照上述几条标准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而定。茶壶的好坏和其价位一般来说是成正比的。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收藏名家和稀贵壶(即具有文物历史收藏价值的),其标准自然和一般选用不同。一般选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1.看造型、外观。不论是什么形状的茶壶,要注意嘴、把、体的均衡,最要紧的是自己要认同,满意或者接受。因为自己的选择,即使是参考了别人的意见,也无例外的包容了你的审美观点和态度。如果在拥有一定数量藏品时,就会在泥色的变化,造型的类别变化上有扩展地选择。
2.看质地。其颜色不管是哪种泥色,要温润,这种温润感觉往往多有共识,即好看的,大家一致认为舒服。有的色彩一看就是死色不活,或差一点点,即烧高几度或低几度就好了。如靠人为加工打磨抛光,或用皮革油擦出来就不可取.胎骨要适宜养壶,新壶本身无异味,有带鞋油等味的皆不可取,当然要查一下有没有毛病疵点,包括盖子内外子口,壶里壶外,尤其重要的是壶嘴内的畅通及壶身相接处的内孔是否阻水。
3.看功能。注意出水的流畅与否,流不流“口水”(认真讲,有很多作者对流涎水之嘴做过研究试验,各有自己一套经验之谈,但要讲有绝对把握还很难说,故只能有基本要求,不要苛求为好)。壶盖紧密不紧密,倾倒时有无落帽之忧。
从目前的紫砂市场情况看,全手工的茶壶远比模具成型的茶壶更具工艺性。对于壶艺爱好者,收藏家或有经济实力预购特种工艺茶壶的人来说,要注意手工制作和模具制作的区别,要注意制作者的水准与所制壶的整体质量。这也是选壶时要注意的。全手工制作的圆壶,因为是采用打泥片的成型法,只有一道泥接头,故在壶身的装把处有一条并不明显的竖的接线,不细心观察就看不易出,而用模具制作烧造出来的壶,在壶嘴和壶把处各有略明显的一条接缝。这种接缝不论在烧造前如何用刀修平,出炉后均会从里向外显现出来。要说明的是,一些异形复杂的壶,借助模具作雏形,这是属技术发展的进步。对模型的应用也不能绝对化,生搬硬套地作赏壶的唯一标准,否则又要钻牛角尖里去。历史作品没有模子,全是手工的,连最普同的日用品,也是用全手工制作的。模型的使用应该说对紫砂壶的造型准确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不过应该肯定制作技艺水平的高低,倒在于有没有手工制作技能,如果只能用模制作,这说明制作者技艺低下,故现在论壶艺的标准在于制作者的实际水平档次,这个档次又不全等于个人的职称,又不等于全凭广告宣传乱吹擂的“大师、奇才、神手、名人、名作”。
紫砂矿原料
——摘自《中国紫砂茗壶珍赏》
紫泥类:
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茗壶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
天青泥:其质细腻呈青蓝色,产于清代中期,现已失传.
底槽青泥:位于矿层底部,块状中有青绿色的鸡眼,猫眼,色呈偏紫泛青,细而纯正,十分稀少.
红棕泥:位于矿层中部,呈紫红色,紫色,隐现绿色斑点,质软致密,间有微小的云母闪烁.
大红泥:位于矿层中,少量出现.云片状结构,呈紫红色泽,鲜艳明丽矿层分布不同,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其最佳烧结温度在1180度左右.
本山绿泥类:
俗称"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 .本山绿泥:采掘量极少,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各色装饰泥。
白麻子泥:色与本山绿泥相似,质地粗。为于紫泥上层,且杂质较多,须精拣方可合用,成陶后现淡墨色. 红麻子泥:色似紫泥,质地粗,位于紫泥上层,间夹星点麻子绿泥,成陶后呈桃红色。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色,以粘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摄氏度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其缺,即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代,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摄氏度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其他泥类:
自明至今,泥色种种变异,妙出心裁,取其本土,山灵络,陶变化。
石黄:呈卵状,外壳铁质褐黄色,中核似鸡蛋黄,粉状细腻,含铁量甚高。加入紫泥,成陶后色紫若葡萄。加入天青泥,成深古色。加入红泥成大红袍泥。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白色,出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基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
土骨:呈骨状,其含铁量高,陶成后呈黑色颗粒,可掺入紫砂泥中,作天星泥。
嫩泥:呈砖红色,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掺入紫砂泥中增加可塑性和降低烧结温度,如取其精细之泥可作辅助原料。
紫砂壶的使用
——摘自《中国紫砂》
紫砂壶的使用,因材质的特点,表现一种其他器皿所无法企及的优点,那就是在于它于使用者能进行感情交流。对它倾注的感情越多,常加摩挲宝爱,它对你的回报也越深沉,越发可爱,光润古雅,故最好的茶壶不要束之高阁,而应该经常使用把玩。明人周高起说过:“壶经用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这句话,实际上是用壶,养壶的根本之法。具体做法,步骤大致如下:
1.新壶购置回来后,可用细砂布稍加磨擦,千万不要用粗砂布打磨,以伤表皮(有的壶作者在出手时已作处理),先用水用或布洗擦去处表面的尘灰和内里的陶屑,然后放较溶的茶叶水锅里,或中连同茶叶,小火煮沸,沸后不久即可熄火,用余热焖壶直到茶水稍凉再点火煮沸,如此再三,可使新壶土味尽去,也使新壶初次受到滋养。待完成此工序后,取出新壶自然晾干便可沏茶使用。这并不是必要的程序,其实新壶到手,洗净后用开水泡上二次,即可沏茶。
2.不论新壶,旧壶,用开水切茶后,壶体表面温度较高,此时可用湿毛布,或干净湿布,擦抹壶提,水印旋擦旋干,反复多次,壶温稍降后,亦可用手摩挲,因手掌有油汗,有利于壶体光润。如此坚持三四月后,新壶大体可发“黯然之光”。
3.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及时将茶渣倾出,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可在消除霉味变异味茶渣后,注满开水,稍晃数下倾出,旋即没入凉水中,异味可处,若一次不行,可反复2-3次,总会有满意效果,且不用担心茶壶会因热凉急变而发生暴裂。这就是古人所说:“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即没冷水中,亦急出水泻之,元气复矣。”
4.茶壶最怕沾上油污搞得脏兮兮的。明人周高起就指出:“若腻滓烂斑,油光烁烁,是曰和尚光,最为贱相,”如果这,就如同让西施蓬头垢面一样。壶体若沾上油污,可用手摩挲擦去,若油污过重,亦可用细布稍沾洗涤剂轻轻擦拭,然后再用手摩挲,让壶体发光,出现本质美感。但古壶古物就没有必要去该头换面,留下古美感也是体现年龄的具证。总之要对具体对象具体正确处理,不能作一法律。
5.不要将茶渣长期存放在壶内的方法来养壶,虽然紫砂茶壶有越宿不馊之说,但时间稍长,仍然会发生异味,特别是夏天茶叶更易发酸发馊,这样会影响壶内茶山的形成和积累。把茶汤留在壶内阴干,日久累积茶山,也要注意适时适度分寸掌握,以茶汤不变质为宜。
6.台湾已有一套完整的符合台湾茶道的养壶,用壶方法:
黄墩岩编著的《中国茶道》一书就用壶养壶有如下文字:
壶的保养通称为“养壶”,养得目的在使其能善于“蕴味育香”,并使其壶能焕发本身浑朴的光泽。此乃由于陶壶有吸水性,若是长期吸附茶质,确“助茶”的功能。
对于茶道中人而言,养壶绝不是品茗的目的,但一把维护得法的茶壶,能够提升品茗目的之实践,却是被肯定的------
养壶就如同培养树苗般,掩苗助长则难免有失自然形成之功,所以养壶也不必急于一时,只有要平常多加使用并维护得法,就能如同接受天地自然滋养的幼苗,不必人为附加补养也可成器,而且更加珍贵------ 美壶网,魅力紫砂,传统文化的追慕者
掌柜微信:请扫码添加
您也可以收听美壶网的官方微信【美壶】,微信号【pot51pot】。
美壶网(WWW.51POT.COM)创立于农历庚寅年(虎年)(2010年),专注通过互联网传播实力派,培养潜力股紫砂文化网站,去繁就简,作品说话。主要经营中高端紫砂作品,不求大,只求专,精,乐~ 我们一直在追寻美壶,追摹紫砂的魅力,愿在这充满绚丽色彩的紫砂世界中和您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和成果,做最具魅力的紫砂门户网站。WWW.51POT.COM。
【点击查看更多美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