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美壶网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美壶网。
阅读人气 182
1994年,中国国家邮电部发行一套四枚的紫砂邮票,三枚为古代传器,惟一一件现代作品即是紫砂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提璧壶。这是顾景舟一生倾注精力最多、耗费时间最长、制作工艺最精湛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顾景舟和中央工艺美院教授高庄共同设计、顾景舟历经数次修改制作完成的紫砂作品提璧壶,一直以来都是众多文化界人士、紫砂文化研究者、紫砂艺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提璧壶包容的文化内涵、造型艺术、制作工艺和人文精神奠定了顾景舟作为中国现当代紫砂界标杆性人物的地位。《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那么,提璧壶就是顾景舟以“紫玉礼天”,留给中国紫砂界一份厚重的人文财富。
一个“小朋友”和壶艺泰斗的故事
本文品鉴的这把提璧壶约是顾景舟60多岁时的作品,当时的他正处于精力充盈,技艺精湛的阶段。这把提璧壶给人的感觉是做工灵秀、飘逸,和顾景舟老年时沉稳收敛,怒而不放的风格反差很大。
这把提璧壶的收藏者是宜兴一位资深的紫砂壶收藏家,他一共收藏了39件顾景舟的作品。他对顾景舟作品的痴迷和热爱,不仅仅是源于顾景舟是现当代中国紫砂界的泰斗级人物,也不是源于顾景舟紫砂壶巨大的升值收藏潜力,而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小朋友”和壶艺泰斗的故事。
他告诉我们:“初中时我在顾老身边呆了一个月零12天,顾老以为我要学制壶,就教我画图,整整画了1个月零12天,连泥都没有摸到。”顾老认为学制壶就应该从最基本的画图开始,画图、制作工具都是制壶的过程,他说:“顾老做壶就善于用工具,他的很多壶线条表现非常漂亮,质感强,有张力,都是依靠工具做出来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顾老的一贯风格,他每做一把壶都把所用的工具、资料用一个袋子装好,标注上是什么壶,什么工具。”
提到这把提璧壶,他说“仿品提璧壶比较难做,是因为技巧线都是顾老用专用的工具套的,顾老的工具都是艺术品,因为工具也包含了他的设计和想法,别人绝不会花那么大工夫去做这么一条线,也做不出这种薄而有质感的效果。”
紫砂是从实用器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像顾景舟这样具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紫砂艺人,加之宜兴浓郁的江南文化氛围,人、文化、实用工艺相互融合共生,紫砂的艺术品属性得到极大地提升。《逍遥财富》杂志在本期推出对顾景舟提璧壶的艺术品鉴,希望通过对这位“紫砂界齐白石”的作品解读,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紫砂艺术的真正魅力,学会欣赏和领悟紫砂壶作品的神韵,从而感受到这种人文气息浓厚的江南文化带来的愉悦和禅思。
提璧壶之文化内涵
《说文解字》云,玉者,石之美者。在中国8000年的玉石文化传承中,玉分别被赋予了王权思想、人格力量和人文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从蛮荒时代进入文明时代敬仰天地、沟通鬼神的通灵神器。它温润的品质具有这个民族内敛、含蓄、包容的性格,它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玉璧者,《尔雅・释器》载:“肉倍好,谓之璧。”肉即边,好即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通俗地讲,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在古代,璧是一种重要玉器,使用年代之长、品种之多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玉璧的用途,按古文献记载和后人推测,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为身份的标志(《周礼春官宗伯・典瑞》所云:“子执毅璧,男执蒲璧”之类);三为佩饰。
提璧壶因其整体造型似温润、古拙、雅致的玉璧而得名,造型来源于玉璧。不仅仅在于外部造型的借鉴,更为重要的是两者神韵的契合,提璧壶将玉与紫砂的精神气质在紫砂壶的创作上合二为一。除了在造型、材质、工艺技法上把玉的精神和创作思维、追求融化结合在壶中,顾景舟还在使用把玩上煞费苦心,以线条、神韵表达玉璧的气质。提璧壶并不是把玩壶意作为玩玉、玩璧,而是着眼在把玩中体会领略到的舒适感与玉质感,在把玩中感受作品线条比例的恰到好处,领略作品寓意的无穷魅力,最终体味出顾景舟设计提璧壶的精神内涵、个性见地与他的思想情感。
提璧壶之造型审美
西周时即有青铜重器提梁卣。战国提梁壶的青铜提梁多用数十节铜链串接而成,便于外出携带,同时安上提梁,壶便适宜在火上煮,提起也较为方便。瓷器造型多借鉴青铜器物,而兴起于明代中期的紫砂壶亦多向青铜器物借鉴,同时大量仿照瓷器造型,并有所创制。因此,便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紫砂提梁壶。
目前有确切纪年可考的紫砂壶恰是一把提梁,出土于正德年间的太监吴经墓中,被后人称为《吴经提梁壶》。或许是提梁壶的提携方便,抑或是造型的美观耐看,提梁紫砂壶受到历代紫砂大师的喜爱。时大彬有气势雄健、浑然一体的《大彬提梁》;陈鸣远有惟妙惟肖、传神写意的《莲形银配提梁》;邵旭茂有端庄大度、稳定悠然的《旭茂提梁》;陈曼生设计有精雅绝伦、文气十足的《曼生提梁》;杨彭年有遒劲有力、意味悠远的《东坡提梁》;邵友兰有古朴憨实、浑圆可爱的《蛋包提梁》……到了现代,壶艺泰斗顾景舟所制提梁壶更为精彩绝伦:《鹧鸪提梁》、《此乐提梁》、《雨露天星提梁》、《洋桶提梁》、《高腰线提梁》等,一把把美不胜收。
提梁制作是极难的,需要较高的技艺水平,圈的大小、高低、方圆与壶体的协调与否,镶接的自然、坚固与否都直接影响到整体的美感和韵致。顾景舟对提璧壶的提梁设计可称为典范:略扁的提梁由身筒直壁向上延伸,略带弧意。方圆结合,柔中见刚,挺拔而不呆滞,柔美又非软弱,与身桶的比例和谐匀称。提梁之“虚”又与身桶之“实”交相辉映,硕大的提梁所围成的“虚”的空间恰好在视觉上缓解了下部厚重的感觉,虚实处理妥贴,互为补充,舒展而有灵秀,轮廓线周正,富有神韵。
提璧壶壶身的基本造型有玉璧之形韵,壶盖似一块紫韵玉璧,壶钮为一小比例玉璧。壶身、壶盖、壶钮层层递进,富于变化,有层次感。此壶保存了璧的平、圆、正、润的高贵气质特点,造型艺术古典雅致,并吸收了传统提梁壶的组合形式,在肩、肚、足过渡处分别略作外张、内收的变化,近似柱础又有所不同。在挺拔中给人以庄重、柔和、饱满、流畅的感觉。在颈与肩的交接处,饰一圈薄薄的云肩线,匀净轻快。平盖的边缘用方折线型,盖面四周也饰以宽陕相宜的云肩线,清丽雅致。稍见修长的壶嘴的下轮廓线,由壶底足的曲线顺延斜出,与身筒暗接,浑然一体,嘴管作六棱形的喇叭状,与壶体上下两条横向棱线协调,与扁方而带浑圆的提梁也和谐一致。由于顾景舟运用精湛的工艺技法,制工精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使作品严谨工整,古朴雅致,呈现出紫砂光货素器的本质美,是一个具有浓郁的东方艺术特色的完美造型。
提璧壶之精湛工艺
顾景舟对制壶工具特别讲究,因他早年学艺阶段,曾有幸跟随民国年间的制壶名家储铭学艺。储铭制壶讲究泥料配置与工具制作,一丝不苟。顾景舟就一直严守师训,在泥料配置与工具制作上下足功夫。提璧壶的创作过程就尤为凸显了顾景舟一贯的严谨作风,设计成型之后,顾景舟首先制作一把实心的壶样,目的就是便于制作工具。他依照壶样精制好工具后,才试着起了两只茶壶的身筒。
提璧壶的成型工艺采用紫砂的拍身筒法,泥片厚薄均匀,清水嵌底片、盖片,无一隙缝差异。流与把均采用“钻孔塞泥”明接传统手法结合“连体”暗接法处理。壶身表面熟练地运用各种制作工具以压、刮、勒、削、推等工艺手法精工细作,使壶身达到圆浑质朴,灵秀端丽,圆润玉洁,肌理丰富,骨肉亭匀,口盖配合严密,通转无隙,轮廓线面精细入微、顺畅自然的艺术效果。
提璧壶之人文传承
2004年顾景舟诞辰90周年时,其弟子吴群祥特别制作了一把提璧壶来纪念恩师,他所制的提璧壶延续了顾老制壶灵秀的风韵,古朴端庄,颇得顾老提璧壶“紫玉礼天”的遗风。
谈及本文品鉴的这把提璧壶,吴群祥认为,这把提璧壶是师父顾景舟几经修改后的器型,与最初设计的款式并不太一样。基本造型差不多,但细部的处理有区别,像嘴、把、壶口包括的子都与最初不同。紫砂作品讲究整个壶体的造型、气势与神韵,提璧壶的设计符合紫砂传统设计的比例协调,更好地反映了顾老精湛的紫砂制作技艺水平。顾老常说一把壶应该具有“神、形、气、态”这四个方面的美,从这个角度上谈提璧,吴群祥说:“提璧壶的基本造型是从古代的玉器演变过来的,结构严谨,整个造型看起来挺拔庄重。另外,提梁与壶身的空间比例虚实协调,刚中带柔,线条简洁明快,既反映了紫砂的材质美,制作技艺的工艺美,还有形式美,整个壶身、嘴、把都很协调,还有它的功能美,不论是把玩、泡茶使用都很趁手,反映了很浓重的中国文化艺术特色。”
吴群祥跟在顾老身边14年,在他看来,师父顾景舟是现当代紫砂行业的标杆,不管是从人品、艺品都对整个行业起到一个推动作用。在顾老的言传身教下,吴群祥不仅在制作技艺上得到了提高,还学到做人的道理,他说:“顾老常讲品德,就是艺德,是很重要的,为人处世要遵守行规。他不仅教我制作紫砂壶的技能,还熏陶了我的文化修养,教导我们怎么设计具有传统文化的紫砂作品,一把壶的点线面怎么运用,怎么协调,怎么看起来舒服,壶的比例关系、空间关系等等。”
玉者,石之美者
玉璧者,肉倍好,渭之璧
提璧壶,因造型似温润,古拙,雅致的玉璧而得名
提璧壶之审美
提梁与壶身的空间比例虚实协调,刚中带柔,线条简洁明快,既反映了紫砂的材质美,制作技艺的工艺美,还有形式美,整个壶身、嘴、把都很协调,还有它的功能美,不论是把玩、泡茶使用都很趁手,反映了很浓重的中国文化艺术特色。 ——吴群祥
链接:提璧壶的修改历程
提璧壶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顾景舟和中国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高庄合作设计并创作。此后,顾景舟又对作品的造型进行了反复修改,将反复创新的艺术构思过程和造型探索精神一起融进了提璧壶的艺术价值当中,此次解读的提璧壶正是顾景舟几经修改后创作的作品。
顾景舟最初的设计,提梁把采用《大彬提梁》式,流采用《旭茂提梁》式。高庄的改动主要是肩部与底部呈上坡、下坡势改为平缓势,身部直形式比例占到三分之二以上。顾景舟根据图稿比例,先用泥做出壶体实样,然后装上流、把,又试着起了茶壶身筒。1956年冬,这把提梁壶最终制成。
第一把提璧壶壶身直形,肩腹是弧平形,流是顺势弯形,颈盖厚薄一致,相等和谐。壶盖呈扁平状,钮呈扁平状,与提梁把扁平状相呼应。这把壶顾景舟花了很多心思,内外处理干净利索,温润光洁,嵌底片、嵌盖片、加盖片均没用脂泥镶接,而用清水法。特别是镶接提梁把,采用手工镂空钻孔法,壶内推刮扒刨均到壶肩。壶外推压刮勒削无一处不到,无一处不精,细部处理特别精致,从打泥片到烧制成功,足足用了三十余天。
1957年底至1958年初,顾景舟第一次对紫砂提梁壶作了修改。修改后,壶身稍呈弧凹形,更突出肩线与腹线,双手捧壶抚摸有舒适感。流改瘦稍长,流根稍粗,中间瘦。至头上再粗,流口孔放大,使倾水有压力感,出水更爽。而流的这一改动,使壶更协调一致,线与线,线与面,线与角之间更流畅大方。
60年代后期,顾景舟第二次对紫砂提梁壶作了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是在“灵秀”二字上下功夫。壶身的弧凹面缩小,肩腹的弧平面放大,口颈处增添一条肩与口分割线,并稍厚于壶盖面,使之更润泽饱满。流改弧形胥出凤头嘴,为使视觉感舒适,正面基本粗瘦一致,到凤头时向前延伸成“了”形,侧面拉平拉扁,保证流孔出水流畅。提梁把拉平下压,使之端庄浑重,与壶身连接处稍呈弧形,提梁把整体也收狭,使整体呈灵秀状。
1973年,顾景舟第三次对提梁壶做修改。这次改动的重点是主题立意的升华,把紫砂与古玉有机结合,改动最大处为壶盖,用玉璧形象装饰。盖面双圈成玉璧,从上面俯视,壶盖整体为完整玉璧,壶盖沿口处用阳圈处理,留一狭窄的边沿,平盖下凹,平面上布满均匀的玉饰小圆点,中间留一璧饰圆孔代替壶钮。
1976年底至1978年,顾景舟第四次对提梁壶做修改,他摒弃局限于玉璧表面形式的表达,而把玉璧的内在精华深蕴于整个壶体。每条线、每个面、每个局部、每个细节,都与古玉的实质、温润、光洁、纯度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在整体造型上得到升华,达到紫砂光货素器裸胎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佳表现形式。
1978年夏秋之际,顾景舟历经四次修改,跨越20余年,用全部心血、精力、智能,创造的精致传统经典之作终于定型,并正式命名为《提璧壶》。
您也可以收听美壶网的官方微信【美壶】,微信号【pot51pot】。
美壶网(WWW.51POT.COM)创立于农历庚寅年(虎年)(2010年),专注通过互联网传播实力派,培养潜力股紫砂文化网站,去繁就简,作品说话。主要经营中高端紫砂作品,不求大,只求专,精,乐~ 我们一直在追寻美壶,追摹紫砂的魅力,愿在这充满绚丽色彩的紫砂世界中和您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和成果,做最具魅力的紫砂门户网站。WWW.51POT.COM。
【点击查看更多美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