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页

细说紫砂壶石瓢之美

文章来源: 美壶网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美壶网。

阅读人气 588

石瓢壶是紫砂传统经典造型,以智欲其刚,行欲其方,刚柔兼施,允克用藏的精髓,蕴精气神韵于一身,历来被视为壶之智者。石瓢以骨肉亭匀者为美,崇骨力、厌肥肿;慕简洁,恶重饰。除整体形制有几点平行之要求外,其流、盖、身筒、钮、把、足亦是自得章法。石瓢的特征,壶身呈梯形,最美的造型应该为按一定比例的何形体:则壶口直径为壶底直径的一半,壶嘴中,线与壶面的梯形线为平行线,壶把转折到壶下腹的线与梯形线又为平行线,这样的比例走势应该说为恰倒好处。    什么样的石瓢壶堪称精品呢?行家总结如下:
    流(嘴):石瓢壶嘴称作直筒暗嘴,长短粗细比例恰当,胥出自然,丝毫不能相差,从嘴头至壶身逐渐加粗,从嘴面到流体的边缘线的角度要清晰明朗,干净利落,如有楞角、菱角的处理皆为面貌萎靡之下策,不可取也。由嘴平面到流的暗接根部之前端三分之一处(至壶1厘米左右)应成直线,如此则能显秀,随后应渐渐舒展放开,看起来又有些喇叭形,这也是视力错觉造成的美感。与壶身的连接,其意非流接壶,其势应由壶身引出相接,若树之新枝,浑然天生,好象是从壶体上长出来的感觉。嘴的角度恰到好处,流嘴面应当平而挺,内孔要圆,觜内径是出水口最小,越往里越大,这样出水有劲,不易涎水。
    盖:整体要求盖面平而挺。盖虽然为平盖,但不是平如水面,实质上是中高周低,中间与边沿仅差一毫米的差距,粗看平整致极,细视略有高低,最忌中间显隆起状。盖之关键还在于盖面到盖沿的线条过度,必须呈自上而下之缓缓走势,如此则能显出一个压字,这就是技术处理可让眼睛的审美习惯有个变化。盖板线厚薄正好,线要圆、润,下边要与口结合严密,上边与盖面的交接既要和顺又要突出盖板线的圆整有劲。    
    身筒: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结合要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身筒外观整体形制为一几何三角形(亦有人字称谓者),此形由上而下,即口沿至下部之过渡尤其关键。自口沿到下部的三分之二处为直线,忌太鼓、虚肥,愈挺愈佳,此为石瓢之骨力所在,应显硬骨凌宵之意。底部到壶墙的线条应为,自底部中心往外走势,线条上抛走成有上托之感,宛若平掌曲指,尽显壶之托力,此曲折处系石瓢含肉所在。万物阴阳需调和,无肉则虚亏,有肉则含力。若如此,壶身上下,则圆直相接,流畅和谐。加上盖往下之压力,二力相遇自然也就产生了张力,如此壶遂饱含气度。
    钮:钮(依壶型不同也有称的子的),壶之制高点,力巧能拨千斤,有定神之功。盖上的钮(桥梁)是最关键之处,必须为桥形,高矮跨度都要有符合比例的形,变化较大。桥中央最狭处,慢慢向两面延伸至盖,特别是与盖的结合处要形成椭圆形,但又不是整个的,而只是个三分之二的椭圆。桥与盖的交接处要似明似暗,看得清但不明显,其内孔与盖的结合处缓转匀称,内孔也是三分之二个椭圆,与桥形成呼应。桥的两侧对称,处理手法难度较大,颇显作者功力。正面平视看壶,在立面上除了透视原因,盖与壶底呈弧线之外,钮才是正直意义上的曲线,在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力度组合中,起到了整体线条过渡连接与调和的作用。钮孔勿高,高则显得突兀。钮之两端要求若隐若现,给人以遐想。若干要素处理得当,则刚柔互济,壶自有神。
    把:壶把要求与嘴对称,与流同理,把之衔接及整体形态以壶身为基础,根据壶身的体形,确定壶把的硬和软,关键地方就是把的三角处理。把应依身筒而生,非强接于壶,不欠不赘,不张扬、不委顿,且流把呼应,如此壶便现筋。把内把外都是三角形线条,和顺流利,把手的横断面外圆内平似圆头三角形,把握使用方便舒适。
    足:石瓢的壶底部三足称围棋足,型为围棋子。足与底面结合清晰利落,三足位置呈等边三角形,要求匀称不偏不倚,使整体统一,这样才显示出壶的神韵十足。
    石瓢之款式非一致,各种款式又各有讲究,虽绿肥红瘦,但大的要领不出辙。曼生曾于彭年之壶上刻“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是石瓢壶永远之精髓所在。如上所述,一把壶若有了生机、有了气,有了神,有了筋骨,骨肉亭匀自是不言自显了。而一把壶的外在形制之美,又总能熨贴我们心灵深处的某种怀想。
     石瓢一款首创于“曼生十八式”,从古至今的名家几乎都做过石瓢壶。多少年、多少人对石瓢壶的整体与局部也作过多次修改,如将桥形的改为球形的,扁鼓的,将壶嘴改为二弯嘴,将足改为柱形足等都显现不出石瓢应有的气质与韵律。因此我们说,一把好的壶款是干百年来众人智慧的结晶,是美的集中体现。石瓢壶经多人改良,很多石瓢的器型是以人名命名。可细分为“彭年石瓢、子冶石瓢、石梅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此外“冰纹石瓢、大矮石瓢、六方石瓢、锦囊石瓢、高石瓢”皆发轫于此,但最终万海归宗,同出一源,即为《曼生》所创十八式之一。
    例如制作石瓢壶的一个代表人物就是杨彭年。

    杨彭年和很多人合作制壶,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陈曼生,还有一位叫瞿应绍。瞿应绍,号子冶,为上海名士,书画家,擅长画竹。常将自画竹悔图及铭款刻壶上,所以我们看到的子冶石瓢就是刻的通体的竹。时人称“三绝壶”。子冶石瓢壶身特点是直坡面,线条凌厉,刚劲明快,呈现一个三角形。与制壶名家杨彭年合作,壶柄上有“彭年”印记。有的作品请邓奎(符生)代笔书款,因瞿应绍号子冶,故其壶被称为“子冶石瓢”。


彭年.jpg 
瞿应绍 中石瓢

杨彭年和陈鸿寿(字曼生)合作曼生石瓢在“曼生十八式”中有载。这款曼生石瓢上有铭文:不肥而坚,是以永年。    曼生石瓢很似子冶石瓢,但整个结构来看,没有子冶高挺,壶盖边缘的处理上似于壶身连接。这样就更加降低了棱角分明的感觉,出现几分柔和之美。

第二.jpg 

杨彭年与朱坚(字石梅)合作虚盖的“石梅石瓢”,看起来还是一个“倒三角”,但是很多“角”已经变成了“弧”。通过钮和把的提练,没有显得多余或者不和谐,反而觉得很有条理,以现代人的感觉,“文玩”的气息更加浓重。
第三.jpg 

近代壶艺泰斗顾景洲所作“石瓢”,就不多说了,把现代美学思维融入于壶中,他的“石瓢”身、盖、把、滴之比例无一不恰到好处,多一点则显臃肿,少一点则有失落之感,且工艺精到、枝法老辣,成为一代“石瓢”之楷模。景洲石瓢现在和子冶石瓢是石瓢领域的两大主流了。景洲石瓢的特点是比子冶石瓢更加古朴大气。如果子冶是书法中的“柳体”,那么景洲可以说是“颜体”,“柳骨颜筋”也正说明这两只器型的特点。 

第四.jpg 
 

瓢有高矮

我想有几个原因,一个确实不知道始作者是何人,另一个方面大概这种器型不流行。所以如今能像上面几款石瓢一样,来命名这些器型。

石瓢有多种多样,主要有高石瓢、矮石瓢、三弯石瓢(汉棠石瓢)、提梁石瓢等。

高石瓢多高为高,矮石瓢多矮是没有定准的。叫这个名字就是主要的特征在“高矮”上。像这两种器型,很多艺人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例如下图浑方高瓢。

第五.jpg 
第六.jpg 
第八.jpg 

像徐汉棠首创的三弯石瓢,颇具特色,自成一家。与矮瓢有相似之气质,只是三流之后,汉棠石瓢更显古意,每每看到此款器型,总使我联想到驼背的大龟,或者香炉之类的,自然而然就古意盎然。 
第九.jpg 

第十.jpg 
第十一.jpg 
第十二.jpg 

其它

当代制壶大师《吕尧臣》所制“石瓢”壶又是一种特色,他所创作的“容天壶”一改“曼生石铫”壶无颈之习俗,在夸张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成为当代“石瓢”又一杰作。现在还有其它的很多石瓢,一般都是小品壶,带刻,题材例如花鸟之类,十分喜人可爱。很多人称为“文人壶”。其实也石瓢的变形,例如将子冶石瓢变得扁一点,将把儿、钮儿、流做适当的创新,出现了不同反响的艺术效果

 


掌柜微信:请扫码添加

您也可以收听美壶网的官方微信【美壶】,微信号【pot51pot】。

美壶网(WWW.51POT.COM)创立于农历庚寅年(虎年)(2010年),专注通过互联网传播实力派,培养潜力股紫砂文化网站,去繁就简,作品说话。主要经营中高端紫砂作品,不求大,只求专,精,乐~ 我们一直在追寻美壶,追摹紫砂的魅力,愿在这充满绚丽色彩的紫砂世界中和您一起分享这些快乐和成果,做最具魅力的紫砂门户网站。WWW.51POT.COM。 【点击查看更多美壶